在现在黄疸肝炎的针灸疗法仍被一些中医院采用,对于普通型的黄疸肝炎,中医针灸具有一定的疗效。那么黄疸肝炎的针灸疗法具有多久的历史呢?
【什么是黄疸型肝炎】黄疸型肝炎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一个类型,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。临床表现为起病急,食欲减退,厌油,乏力,上腹部不适,肝区隐痛,恶心,呕吐,部分病人畏寒发热,继而尿色加深,巩膜、皮肤等出现黄疸。
【黄疸肝炎的针灸历史】本病的现代针灸治疗,始于五十年代初,1958年之后,陆续出现了具有一定数量样本的报道,但未能推广。自七十年代末、八十年代初以来,针灸治疗本病已获得医务界的极大重视,在上海、湖北、江苏等10余个省市广泛开展了临床和实验研究,取得了较大的成果。不仅复发率低,且和中药或西药比较,在恢复食欲,消退黄疸,改善肝功能等方面,针灸均略胜一筹。
【针灸疗法适用于哪些黄疸肝炎】针灸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也有一定适应症。一般适于普通型,重型病人针灸只是综合措施之一。其次,即使是普通型,也最好是单纯性的,不宜有夹杂症。另外,针刺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疗效不及黄疸型。目前,我国比较公认的针灸适应症标准是:病程在2周以内;具有上述典型临床症状;体征方面见肝脏肿大,局部有压痛和叩痛,黄疸;肝功能试验有2项以上异常。